人类计量起源于古代,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步成熟和规范。自米制的出现,人类开始统一规范各种计量单位,米制公约、国际单位制,国际计量大会等的出现让计量进入高速发展。
一米制
即国际公制,旧名米突(meter)制。为法国于十八世纪末所首创。1790年5月8日,法国政府颁布法令,建立米制以解决当时计量单位的混乱问题,米制的创始者十分明智地确定将新的计量单位制建立在自然标准上。这个新的计量单位制既不应属于任何个人,又可在不妨碍国家尊严的原则下,为所有国家采用。于是,选择了十进单位制。其长度单位为米,等于地球子午线的1/4000;质量单位为千克,等于1立方分米水的质量。1795年4月7日,法国政府颁布法令,使这一单位制在法国合法化。
由于米制简易、适用,其他国家也开始采用米制单位。1875年3月1日,应法国政府的邀请,2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举行了米制外交大会。在会议中,产生了“米制公约”,17个国家的代表在公约上签了字。公约规定各签字国共同出经费设立国际计量局(BIPM),地址定在法国,其目的是保证米制在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。
二米制公约
米制公约(Metre Convention),法、俄、德等17个国家于1875年5月20日签署的一项国际公约。依该公约成立了旨在协调国际计量和协调米制发展的协会,同时也设立了监督协会运行的相关组织。
米制公约最初仅涉及质量和长度单位,但在1921年的第6届国际计量大会上,对其进行了修订,其任务扩展到所有物理量的测量。在1960年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,它建立的单位系统被定为“国际单位制”(SI)
三国际单位制
国际单位制(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)是国际计量大会(CGPM)采纳和推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。在国际单位制中,将单位分成三类:基本单位、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。7个严格定义的基本单位是:长度(米)、质量(千克)、时间(秒)、电流(安培)、热力学温度(开尔文)、物质的量(摩尔)和发光强度(坎德拉)。基本单位在量纲上彼此独立。导出单位很多,都是由基本单位组合起来而构成的。辅助单位目前只有两个,纯系几何单位。当然,辅助单位也可以再构成导出单位 。
四国际米制公约组织
国际米制公约组织,是依照《米制公约》建立起来的国际计量组织。该组织成立于1875年,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塞佛尔(法语:Sèvres),是计量领域成立最早、最主要的政府间国际计量组织。以研究发展基础计量科学技术为主。其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计量大会。目前共有51个会员国。
五国际计量大会
国际计量大会(CGPM):是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,每四年召开一次会议,其主要任务是:讨论和采取保证国际单位制推广和发展的必要措施;批准新的基本测试结果,通过具有国际意义的科学技术决议;通过有关国际计量局的组织和发展的重要决议等。
六国际计量委员会
国际计量委员会(CIPM):是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的常设领导机构,其委员由经CGPM选举产生的18个成员国的计量学专家组成,其常设机构是秘书局,主要任务是:负责领导和决定国际计量局需进行的研究工作;监督国际计量基准的保存;制定年度预算计划等。
七国际计量局
国际计量局(BIPM),是执行国际计量大会(CGPM)和国际计量委员会(CIPM)决议的常设机构。其主要任务是:建立主要物理量基准,保存国际原器;进行国际间国家基准对比;组织建立技术的交流;进行有关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工作。
上一篇:各类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代号含义
下一篇:中国度量衡的发展历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