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新闻中心 │ 中秋寄语

中秋寄语

  • 浏览次数:6294次
  • 发布时间:2015/9/26 12:02:01
  • 作者:银河电气

中秋节

  月圆中秋,丹桂飘香。中秋的月是最引人相思的,即使云生月隐,也让人抵不住思绪万千。这便是中秋的魅力,这个传统的中华节日,让在外拼搏的游子,有了归家的迫切;给在家盼守的老人,添上浓情的思念。这也就是为何中秋成为了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。

  “中秋”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一书中。到魏晋时,有“谕尚书镇牛淆,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”的记载。至唐朝初年,中秋节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。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有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,至明清时,已与元旦齐名。

  中秋之所以叫“中秋”,因其时在农历八月十五,恰值三秋之半;七月孟秋,八月仲秋,九月季秋,三秋的中便在仲秋,仲秋的中正是八月十五,即中秋节。

中秋赏月

  中秋与月息息相关,祭月、赏月、拜月古来有之。《礼记》中记载“秋暮夕月”,意为拜祭月神,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,设香案。到了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赏月是到了唐朝开始盛行的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到宋代,中秋赏月之风更盛,每逢这一日,“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”。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,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“拜月坛”、“拜月亭”、“望月楼”等古迹。

  然而迷离的月色总是能引起许多情绪,故文人们对赏月情有独钟。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,饮酒赋诗,借月抒情,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。杜甫的《八月十五夜月》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;宋代文豪苏轼,中秋欢饮达旦,大醉而作《水调歌头》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。

  桂香随风飘荡,阵阵醉人心脾,呼吸着丹桂的香,遥望着当空的月,品尝着中秋的饼,寄托思与愁,让明月捎去安康,思念不在乎距离,只在乎一颗良心。


Copyright 2010-2017 www.vfe.ac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银河电气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09002592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