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新闻中心 │ 这些端午的来由传说你知道吗?

这些端午的来由传说你知道吗?

  • 浏览次数:4582次
  • 发布时间:2017/5/27 16:27:39
  • 作者:lx_yinhe

  “端午”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《风土记》,至于端午节的起源来由,长期以来众说纷纭,说法不一。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相传的比较广泛的几个端午节的来历说法。

纪念屈原说

屈原

  《史记》“屈原贾生列传”记载,屈原(约公元前339年~约公元前278年),战国末期楚国丹阳(今湖北秭归)人,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

  端午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和北周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载。相传,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,死后为蛟龙所困,世人哀之,便于每年五月初五投五色粽子于江中,用来驱赶蛟龙。又传是屈原投江之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,直至洞庭,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,那时正逢雨天,人们恰好汇在岸边的亭子旁,当得知这是为了打捞屈原时,人们再次冒雨出动,争相向洞庭划去,为了寄托哀思,人们在江上泛舟,后来便成了赛龙舟的习俗。

  唐代有诗《端午》: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
迎涛神说

伍子胥

  此说出自东汉《曹娥碑》。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,化为涛神,世人哀而祭之,故有端午节,此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。

  伍子胥名员,楚国人,父兄皆为楚王所杀,后子胥投奔吴国,助吴伐楚,五战而入楚都郢城。当时楚平王已死,子胥掘墓鞭尸三百,以报杀父杀兄之仇。吴王阖闾死后,其孙夫差继位,吴军士气高昂,百战百胜,越国大败,越王勾践请和,夫差许之。子胥建议,应彻底消灭越国,夫差不听,吴国太宰,受越国贿赂,谗言陷害子胥,夫差信之,赐子胥宝剑,子胥以此自刎。子胥本为忠良,视死如归,在死前对邻舍人说:“我死后,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,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”,便自刎而死,夫差闻言大怒,令取子胥之尸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,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。

龙的节日说

划龙舟

  这一说来源于闻一多先生的《端午考》、和《端午的历史教育》。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“龙”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。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,都与龙相关。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,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。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,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“以像龙子”的习俗。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“五彩丝系臂”的民间风俗,这应当是“像龙子”的纹身习俗的遗迹。

恶日说

菖蒲、艾叶

  在先秦时代,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恶月,五日是恶日,有“不举五月子”之俗,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。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,迄至汉代盛行不衰。此俗在汉人王充的《论衡》、应劭《风俗通》以及《后汉书》中,多有记载。这样,为了除瘟、驱邪、求吉祥,在此日插菖蒲、艾叶以驱鬼,薰苍术、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,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。

夏至说

夏至

  黄石先生于1963年在《端午礼俗史》中提出,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,三代汇为川流,秦汉扩为河,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。1983年,刘德谦先生在《端午始源又一说》中,认为端午来自夏、商、周时期的夏至,且提出端午节中“斗百草”、“采杂药”等与屈原无关。


Copyright 2010-2017 www.vfe.ac.cn,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银河电气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09002592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