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若非感受越来越盛的寒意,恐怕还沉浸在怡人的秋色中,本月8日,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正式降临,称为“立冬”。
“立”者,建始也,而“冬”同“终”,万物收藏也,民间习惯以“立冬”为冬季的开端,是中国汉族传统的节日之一。
秋尽冬来,草木凋零,蛰虫休眠,自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
所以立冬的三候为“水始冰;地始冻;雉入大水为蜃”。水泽开始附上薄冰,土地也随之变硬,野鸡蛰伏,而蜃类大量繁殖。
“立冬”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合称四立,是古代十月的大节,在这一天,古人总结规律来预测整个冬季的冷暖情况,如“立冬晴,一冬凌;立冬阴,一冬温”。在汉族民间有祭祖、饮宴、卜岁等习俗,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,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,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,农民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,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。谚语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就是最好的比喻。
立冬日有迎冬、贺冬两大习俗。汉魏时期,天子要在立冬日亲率群臣出郊迎冬之礼,并有赐群臣冬衣,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,请死者保护生灵,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,后世大体相同。
贺冬亦称“拜冬”,在汉代即有此俗。东汉崔定《四民月令》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宋代每逢此日,人们更换新衣,庆贺往来,一如年节。清代“至日为冬至朝,士大夫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。细民男女,亦必更鲜衣以相揖,谓之“拜冬”。
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,历史过去了,留下的是文化。